UPD)和日本JST收录;在国内被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》全文收录,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CSCD)和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(CSTPCD)来源期刊。
《Regional Sustainability(区域可持续发展)》(英文)
《Regional Sustainability(区域可持续发展)》(英文)(REGSUS,ISSN 2666-660X)于2020年9月正式创刊,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,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主办,《区域可持续发展(英文)》编辑部出版的开放获取(Open Access)英文学术期刊(季刊,小16开本)。期刊主编张元明研究员(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)和Martin Welp教授(德国埃伯斯瓦尔德可持续发展大学)、执行主编于瑞德研究员(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)。
期刊于2019年11月成功入选中国科协等7部委联合组织的“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-高起点新刊项目”,属于2020年2月国科发监〔2020〕37号文件中“三类高质量论文”期刊。REGSUS旨在为研究学者提供高起点交流平台,向世界更好地展示和弘扬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经验和智慧,共同促进全球环境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。
REGSUS设置研究论文、综述论文、短讯、社论、短篇综述五个栏目,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,聚焦局地、区域和全球不同空间尺度的环境保护、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领域最新科学技术及研究成果。刊登包括资源开发与利用、城市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、城市化与信息化、人地关系与区域差异、人口迁移与社会转型、人类活动空间布局与优化等多领域的研究成果、综合评价、政府决策及当前热点、难点、重点问题讨论,旨在为我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有益借鉴和交流平台。
目前,Regional Sustainability已被CABI、Scopus、GEOBASE、EBSCO、DOAJ、知网、万方、维普等多个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,表明期刊在学术水平和专业化、标准化、规范化等方面达到了国际标准,这将进一步拓宽期刊的学术传播渠道,有助于吸引更多国际优质稿源、积极推动相关领域国际学术交流。
期刊优势:(
1)属于国科发监〔2020〕37号文件的“三类高质量论文”(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);(2)所有文章免收出版费用,一经录用均发表在ScienceDirect平台;(3)黄金开放获取期刊,爱思维尔(Elsevier)出版集团全球发行。
《干旱区地理》(中文)
《干旱区地理》(中文)是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、科学出版社出版,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(CN 65-1103/X,ISSN 1000-6060;双月刊,大16开本;国内邮发代号58-45,国外代号Q4557)。期刊现任主编陈曦研究员(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)。
《干旱区地理》(中文),原名《新疆地理》,由原新疆地理所创办,创刊于1978年。期刊1978—1982年为内部发行半年刊;1983年变更为季刊在国内公开发行期刊;1985年国内外公开发行;2005年变更为双月刊;2006年,期刊正式加入中国地理学会;2011年,期刊启动数字化出版,网刊发布系统和投审稿采编系统上线。2023年,期刊正式变更为月刊出版。
期刊主要刊登干旱区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、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理论、新技术和新方法。具体包括:自然地理、区域地理、干旱区生态与及其生态系统建设及植被恢复、水文与水资源,资源开发与利用、环境变化、全球变化、气候、气象、灾害与防治、干旱区与大气圈、水圈、生物圈、岩石圈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,特别是干旱区资源环境研究重大科学问题:即绿洲生态系统与演化机制、绿洲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、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发展,还刊载研究报道、学术活动、消息和书刊评价等,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、繁荣和发展干旱区地理学提供论坛。
《干旱区地理》(中文)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,2021年CSCD影响因子达到1.8687。《干旱区地埋》(中文)在国际上被
CAB,AGRIS,AGECONCO(CD)、PLANTGENE(CD)、CAB HEALTH,GeoRef,JST数据库收录,被国际第四纪联合会(INQUA)的黄土委员会(Loess Commission)的会刊黄土通讯(Loess Letter)、国际权威农业数据库“CAB Abstracts: Soils & Fertilizers”列为引文刊物。在国内被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CSCD)》、《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(CSTPCD)》、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(PKU)》、《中国科学技期刊文摘 (CSTA)数据库》(英文版)、《中国地理文摘(英文版)》、Chinese Geographical Abstracts和《中国国土与自然资源文摘》等综合性、专业性数据库和文摘类期刊列为引文刊物或核心来源刊物。此外,期刊被“中国学术期刊(光盘版)”、“中国期刊网”、“万方”、“维普”、“超星”等全文收录。
《干旱区研究》(中文)
《干旱区研究》(中文)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,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土壤学会联合主办、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性学术期刊(双月刊,大16开本,254页,ISSN1001-4675,CN65-1095/X)。期刊现任主编雷加强研究员(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)。
《干旱区研究》(中文)由原新疆生土所创办,创刊于1984年,试刊为不定期刊物,出刊2期;1985—2006年为季刊,80页/期;2007年变更为双月刊;2023年变更为月刊。1984—2002年为《干旱区研究》(中文)的起步阶段,每年发文62篇;2003—2014年为发展阶段,每年发文量约125篇,其中2011年期刊网刊发布系统和投审稿采编系统上线;2015年至2022年为稳定阶段,熟练运用采编系统,数字化平台建设,每年发文量约180篇左右。2023年,期刊正式变更为月刊出版。
《干旱区研究》(中文)主要刊登干旱区水、土、生物、气候和环境等方面具有原始创新性、综合性、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研究成果及综述性文章。期刊坚持以服务读者、作者,促进学科发展为核心的办刊宗旨,努力提高期刊质量和影响力,扩大与干旱、半干旱区国家的学术交流。
《干旱区研究》(中文)面向国内前沿发展,从办刊特色入手,抓内涵建设,时刻关注相关领域的科学问题、重大科学项目的立项,及时分析热点选题,追踪与热点相契合的稿件,以独特的视角设置栏目,及时报道相关学科重大科研成果,聚焦学科发展、助力经济建设。
《干旱区研究》(中文)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,
2021年CSCD影响因子达到1.6917。《干旱区研究》(中文)被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CSCD)》、《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(CSTPCD)》、《Scopus数据库》、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(CJFD)》、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(CAJCED)》、《中国核心期刊(遴选)数据库(CCJAD)》、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(PKU)》、《中国生命科学文献数据库(CBA)》、《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(CASDD)》、EBSCO、《中国生物学文摘数据库》、《CAB Abstracts》(英国)、《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(JST China)》、《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(CABI)》(英国)、《乌利希期刊指南(Ulrichsweb)》(美国)、《美国专利分析数据库(ISTIC)》等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收录。
《干旱区地理》(维吾尔文)
《干旱区地理》(维吾尔文)期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,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主办,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类季刊(ISSN 1009-2072,CN 65-1104/X;大16开,96页/期)。期刊现任主编为吉力力·阿不都外力研究员(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)。
《干旱区地理》(维吾尔文),原名《新疆地理》(维吾尔文),由原新疆地理所创办,于1982年创刊。1985年更名为《干旱区地理》(维吾尔文),国内公开发行。
《干旱区地理》(维吾尔文)主要刊登干旱区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学术论文、研究成果、考察报告、学术动态等。具体包括自然地理、区域地理、土壤地理与干旱区生态及其生态系统建设、植被恢复、水文与水资源、环境变化、气候、灾害与防治,以及干旱区与大气圈、水圈、生物圈、岩石圈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等领域,着重刊载绿洲生态系统与演化机制、绿洲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、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发展、沙漠改造利用等干旱区资源环境科学问题的研究进展;反映干旱地区地理学及其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、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并有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、分支学科、边缘学科新理论、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,为促进学术交流,发展干旱区地理学提供论坛,为发展边疆地区的科学技术、教育、文化等事业、普及科技知识,用少数民族文字传播科技知识,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而服务。
《干旱区研究》(维吾尔文)
《干旱区研究》(维吾尔文)期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,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主办,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学术类季刊(ISSN 1009-2064,CN 65-1096/X;大16开,80页/期)。期刊现任主编为吉力力·阿不都外力研究员(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)。
《干旱区研究》(维吾尔文)由原新疆生土所创办,1984年创刊,国内公开发行。
《干旱区研究》(维吾尔文)主要刊登与干旱区生物资源、土壤资源、水资源及其利用、气候变化、生态系统与环境、沙漠等领域的研究,干旱区自然资源的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、干旱区生态及其生态系统建设、植被恢复、资源开发与利用、灾害与防治等方面有关的学术论文、研究成果、考察报告、技术扎记、综合评述、学术动态及会讯等;反映干旱区生物学、土壤学、生态学及其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,为边疆干旱地区水土资源、土壤改良、植物资源、植物生态、植物生理、气候气象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服务,为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生态系统、先进技术在干旱区开发与研究中的应用、为促进学术交流、繁荣和发展干旱区自然资源研究提供论坛,为发展边疆地区科学技术、教育、文化等事业,普及科技知识,用少数民族文字传播科技知识,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而服务。